— 成功案例 —
邮箱:admin@youweb.com
手机:13800000000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发布时间:2024-12-22 02:35:20 人气:
包容性创新的成功实现离不开对项目的良好管理,东南亚地区仍需在项目的开发★、认定、执行与评估方面多加努力。
鉴于主体众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细化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相关主体在包容性创新认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宣传需要有针对性。对于边缘群体认知浅薄的问题,在加强理论宣讲的同时也应关注榜样力量的示范作用,成功的项目在鼓励BOP群体参与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至于初创企业和大学认知偏差的问题,宣传应侧重于二者在包容性创新参与中的奖励机制★★。初创企业作为包容性创新的主要实践力量,活跃的商业部门是技术和非技术创新的关键来源与渠道。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支出对于创新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创新不能只往上追,还需要往下看,关注BOP群体的市场潜力。只有认识到BOP群体的市场前景并从中获得丰厚市场回报的时候,才能改变此前的狭隘看法,将所谓的社会责任负担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大学作为创新的主要来源★★,研究人员应转变“学术至上★”的狭隘认知★★,积极推动产研结合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知识运用,增强技术与知识的溢出效应以推进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支持资金需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项目倾斜,推动研究学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总之,只有包容性创新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主流价值★★★,并得到推广与深化★★★,才能为政策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项目评估方面的工作仍存在不小问题。东南亚地区在创新方面的投入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国家在创新产出方面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印尼与菲律宾虽已启动科技创新政策★★★,但产出效益不佳。项目评估工作完善度低阻碍了项目的开展★★★,最终项目收益也得不到保障,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总而言之,在整个项目的管理方面★,该地区虽做了积极努力,但也难免存在一些仍需加强的地方。
其次,以标准为导向进行项目认定。政府行为者应积极主动制定适宜标准,让包容性创新在框架中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标准应具有目标群体可及、能推进项目实施的特点。标准过于严格使人望尘莫及★★★、标准不够具体又阻碍项目推进★★★,因此标准制定成为项目开展的基础。利益攸关方应加强交流★★★,就包容性创新项目有关概念及事项达成共识,并对创新在实践中的样子达成一致预期★★。
通过科学技术和创新诀窍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问题是包容性创新的根本内涵★★★,包容性不仅是向低收入群体出售创新产品的问题,还是将少数来自低收入群体的个体整合到主导性创新结构和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因此,要实现地区的包容性创新发展★★,就必须紧扣要义,在包容性创新系统的框架内创新发展模式★,将低收入群体纳入包容性创新系统,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提供服务—培养能力—扩大规模”是东南亚地区在包容性创新发展方面探索出的主要路径,这种在创新系统框架内逐层递进的发展路径有效增强了东南亚地区创新的可持续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扶模式中,“造血式”远比★★“输血式★”更具发展性。印度学者普拉哈拉德(Prahalad C.K★★.)等认为,全球范围内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低收入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商业财富,企业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或利用其现有资源,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还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并进一步帮助缓解和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因此,在推进包容性创新进程中★,需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的机会获得与能力建设。杰拉德·乔治等认为包容性创新是为被现有经济社会体系排斥在外的低收入群体创造机会以提升其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新思想的开发与实践,其本质是为了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福利而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由于低收入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在脱贫方面,区域各国注重以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创新脱贫★。
政府之外的利益攸关方之间缺乏接触与沟通。东南亚地区的大学和研究委员会在包容性创新方面缺乏与相关非政府组织、商业公司的接触,以致一些研究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发展政策,知识的囤积并不能带来包容性创新的发展★★。诚然,创新系统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引入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平性,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纷繁错杂的利益关系反而成为阻碍因素。世界银行资助下的“越南包容性创新项目”就因为不同团队难以就包容性创新达成共识★★,并未将其付诸实施,从而抑制了项目资金的分配。在创新系统里★★★,内部诸要素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以上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某项具体的项目中★★,这也深刻体现了优化创新系统的重要性。
政府应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规章制度的完善是内外联动有章可循的基本前提,而政府发挥统筹作用的重要表现就是为相关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行为者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初创企业的地位★,推动其走出“灰色地带”,增强企业的身份认同感。
在积极探索下★★,东南亚地区在推动包容性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地区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不断提升,绝对贫困人口比重实现较大幅度降低,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有效探索。在★★“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减贫”研讨会上,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副秘书长康富(Kung Phoak)强调★“创新并非边缘化,而是有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潜能,本土实践也证明包容性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东盟秘书处高级官员米格尔·穆森吉(Miguel Musngi)称之为创新的“东盟模式★”★★★。★★“东南亚提供了具体的证据★★★,表明新颖和本地化的模式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最紧迫的社会和发展问题。”包容性创新没有固定单一的模式,相反,政策制定者和其他部门的行为者正将各种工具、想法和技术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积极制定促进创新和更公平分配创新成果的新战略★★。
在技术交流与资金支持方面★,东南亚地区借助东盟平台为包容性创新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以及数据库支持,为创新思维碰撞和收集包容性创新项目及成果提供条件。东盟科学技术网络(ASTNET)作为东盟科学技术与创新委员会(COSTI)的旗舰项目,旨在于东盟范围内建立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是将东盟科技信息资源与内部科技和工业数据库互联的门户,将支持东盟科技机构计划和方案的监测和协调工作★★,以提高东盟成员国之间合作与协调的效率。东盟科学技术奖学金作为区域性的计划,致力于为来自东盟成员国的处于职业早期和中期的科学家提供机会,将他们的知识和分析技能用于解决公共政策遇到的问题★★。因此,该奖学金获得者的主要研究课题与致力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新技术息息相关★。
其次★,将包容性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或科技创新政策内容,并设立相应的政策机构★★★,强调利用包容性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需求问题),增进民生福祉★。越南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2011—2020年)》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把科技发展和创新列入优先事项★,并强调利用科技进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建立可持续的包容性创新系统。越南政府鼓励通过创新来解决社会和环境的挑战★★★。泰国则在《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和计划(2012—2021年)》中指出重点推进国家的包容性创新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边缘群体的需求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柬埔寨颁布《国家科技与创新政策(2020—2030年)》旨在培育有利于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注重利用创新实现减贫和为创造更多机会的目标。同样★★,菲律宾方面也积极关注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2019年菲律宾总统签署了《菲律宾创新法案》,该法案涉及创新政策、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有关包容性创新的重要内容。政府承诺在法案实施的第一年下拨10亿菲律宾比索(约合1900万美元)作为创新发展初始基金,旨在促进国家创新发展,尤其是鼓励包容性创新企业的发展。该法案强调利用创新努力帮助低收入人群和边缘人群,并使微型★★★、中小型企业成为国内和全球供应链的一部分★★。此外,东南亚国家也在不断落实对包容性创新具体政策领域的支持与帮扶,如包容性商业(Inclusive businesses)★、基层创新(Grassroots innovations)领域。包容性商业即通过将低收入群体整合到其价值链或运营中来使该群体摆脱贫困★★。自《东盟包容性商业促进指南》颁布后,东盟多个成员国制定了各种促进包容性商业的战略★,以期利用其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柬埔寨于2020年制定并实施IBeeC战略★,以促进柬埔寨包容性商业环境的营造。计划到2023年,柬埔寨IBeeC战略满足170万名贫困和低收入柬埔寨人的需求★。而在基层创新领域的政策制定方面★,马来西亚《国家科技与创新政策(2013—2020年)》和菲律宾《基层创新促进包容性发展框架计划(2019—2022年)》则为其余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政府与外部利益攸关方(企业、慈善资金组织等)中★,政府决策者与项目的其他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仍有所欠缺。上文提到的泰国治理问题中私营部门参与性低就是一个显著表现,私营部门在政策制定★★、战略决策方面的参与性仍有待提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英国创新中介机构内斯塔(NESTA)就东南亚地区的包容性创新展开合作研究,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以社会为导向的科技初创公司感觉自身处于一个★★“灰色地带”——没有真正用于开发或扩大创新方案所需的资金、政策和法规。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科技初创企业在推进包容性创新中就出现了有心无力的情况。
除了加强技术与资金方面的联系,积极推动区域协调机制为包容性创新发展蓄力也成了域内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设立“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东盟大学联盟★★”等区域性机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机制的创新进程,使其成为区域协调机制的关键代理。其为东南亚地区的包容性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作为一种创新中介★★★,它们在需求表达、信息交流与分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政府学院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实施名为“东南亚金字塔底层的科学技术创新”项目,通过与该地区的研究理事会、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其他相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促进科技创新,以有效满足该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塞昆托·罗梅罗(Segundo Romero)等在分析东南亚金字塔底层的创新模式时,强调了扮演中介角色的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和支持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
在宣传教育工作中★,需要充分利用新旧媒体工具进行线上线下的广泛宣传,尤其关注目标群体使用最为广泛的媒体渠道,以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宣传。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有关科技创新的信息★,并积极创建在线平台,提供信息交换★★★、学习交流的场所,以更好地加强利益攸关方的有效互动。与此同时,积极发挥成功案例及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社区成员★★、项目受益人现身说法★,同目标群体分享经验与感受,在拉近距离的同时增强其他群体对项目的认识及信心。
印度的★“甘地式创新★”是以有限的资源开发出更多的产品和服务,然后以低廉且可接受的价格出售。产品的可持续性与价格的可负担性是该创新范式区别于传统创新的突出特点。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简称“经合组织”)对“包容性创新★”的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诀窍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包容性创新★★”既强调在低收入群体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可负担的★、易获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也关注低收入群体在创新中的活动参与和能力提升。“包容性创新”理念在2012年全球创新学术网络国际研讨会上得到了发展和推广,由此引发了“草根创新★★★”“面向金字塔底层(BOP)的创新★★”“被社会排斥在外的低收入群体的创新”等诸多思考。
《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以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为牵引★,研究国别和区域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贯彻“理论性、思想性★、战略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的办刊方针。我们竭诚欢迎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吝赐稿,并对这八年来的无私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
包容性创新的发展既要追求域内和谐,也要努力实现域外共生★。因此,东南亚各国在积极推动国内包容性创新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协同互助,推动区域包容性创新的共同发展也成了该地区的重要选择★★。在区域一体化的推动下★★★,国家间的技术交流★★、资金支持、机制建设★★、减贫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包容性创新发展的能力★,为东南亚地区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一本由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研究国别和区域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季刊:每年的1、4★★、7★★★、10月出刊,特殊情况除外)。自2021年4月起★★,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 《国别和区域研究》 两度入选为CSSCI(2021-2022)(2023-2024)收录集刊;2023年3月,《国别和区域研究》被评定为“202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核心集刊★。
创新要实现最终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将创新产品的商业化与产业化摆在重要位置,发挥创新中介(加速器、孵化器等)的作用就成为实现创新可持续的关键之举。创新中介扮演的纽带作用★★,使包容性创新系统内诸要素更好地建立联系。创新中介作为经纪人,在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个人、组织和行业之间转换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咨询与全方位的支持,提供融资机会,以及在初创企业和关键合伙人之间建立联系。
包容性创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东南亚地区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对于包容性创新的模糊认识与狭隘思想仍存在于创新进程中,阻碍了地区包容性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诚然★,包容性创新发展作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福祉、促进公平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确保其积极效应的产生却是需认线年OECD对包容性创新的国际案例展开分析★★、总结经验,并针对“思想—标准—能力★”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为了进一步增强包容性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效应★,东南亚地区需客观正视并努力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在反思自身问题的同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扬长避短,少走弯路★★★,努力探索更加适合地区发展的包容性创新之道★。
东南亚地区在利用创新解决社会挑战方面表现积极★,努力创建包容性创新系统。但其系统运行过程中,内部要素的高效配合却不易。随着系统内部利益攸关方的增多,系统的协调机制暴露了能力不足的缺陷★,无论是政府内部还是政府与外部其他利益攸关方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首先,推动以创新为主导的国家战略的发展★★,积极打造包容性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大背景,营造创新氛围★★。东南亚地区各国顺应“工业4.0★★★”潮流★★,积极转变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发展模式的创新升级。★★“泰国4.0”旨在通过创新与知识推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稳定、富裕、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印尼工业4.0”则由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运用所驱动★,推动创新为产业升级与国家竞争力提升服务。越南也力求在“工业4.0★★”时代利用科技创新将可持续发展各项目标变为现实。新加坡作为区域内发展领先的国家,也紧随发展大势,提出《未来制造业倡议》★★,用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区域内各国的发展战略蕴含深刻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其发展确定了价值导向。强调科技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为其包容性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背景和浓厚的创新发展氛围。
最后★★,包容性创新的主要受惠对象——低收入群体与边缘群体,未深刻认识到包容性创新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认为该活动与自身无关,不愿参与创新项目。受惠群体或此前很少接触政府项目,或对冗长的官僚申请程序感到厌恶。因此,他们可能不相信政府的干预,或者未认识到政府干预的潜在好处★★,从而导致低水平的项目参与★★★,甚至项目的执行。[35]认知的偏差加上能力的欠缺导致了目标群体在包容性创新进程中不尽如人意的表现。
此外,东南亚国家也在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在促进包容性创新发展方面的合作。其中★★★,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减贫合作成为推进地区包容性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而这也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途径★。鉴于东南亚地区的贫困原因及各国国情,中国—东盟的扶贫合作一直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如今,中国—东盟已形成多层次的减贫合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在重点项目基础上深化合作领域★★,强化合作平台的建设★★★。澜湄合作是东南亚地区相关国家与中国共同创建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在推动区域包容性创新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成立澜湄合作减贫工作组并组织实施减贫试点项目,开展东盟减贫论坛★、减贫研修班★★、东盟村官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减贫合作活动★★★,使澜湄沿岸的低收入群体或边缘群体能切实享受次区域合作带来的发展福利。2019年,由东盟★★、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三方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减贫”研讨会,强调在国家、区域组织以及世界组织的多方合作下★★,为包容性创新发展贡献智慧方案★★。可见★★★,国际合作对于促进各国分享创新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容提要】包容性创新是指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诀窍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其作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主要内容★,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东南亚地区因应发展潮流也走上了包容性创新发展的道路,并探索出了★★★“统筹规划★,政策主导;逐层突破,模式创新;区域合作,共同发展”的路径,有效促进了地区发展。然而,在探索过程中仍面临思想认识、系统协调机制以及项目管理能力方面的挑战,只有对症下药,深化认识★★、优化系统★★★、提升能力,东南亚区域包容性创新发展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
包容性创新发展作为东南亚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选择★★,与东南亚地区未来长期的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是关系区域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不仅强调社会内部不同群体、成员都应受益于发展成果,也关注国际合作中互利共赢★★★,让贫困国家从合作中更多获益★★,追求不同地区和谐发展★★★,共享人类社会发展成果。在肯定东南亚地区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直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深化认识、完善方案、优化系统、增强能力★★,发展以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与东南亚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中国,在包容性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积累了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中国—东盟减贫合作的重要突破口。减贫合作作为包容性创新的具体实践,有效降低了贫困人群面临的社会排斥★★★。促进包容性发展和减贫领域的合作,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了解,增强互信。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将给东盟提供借鉴经验,为东南亚地区的包容性创新发展提供思路,这也将进一步助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分享创新方案★★★、利用集体智慧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助力东南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包容性创新的关键是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只有创新推动了特定群体需求的满足,包容性才能实现,创新实践也在不断证明★“用户导向创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此★★★,在包容性创新中,以需求为导向★,对症下药,提供“对口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才是根本。基础医疗卫生需求是东南亚地区边缘群体诸多需求的一个显著表现,各国在利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满足相关群体的医疗需求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
再次★,在执行方面,增强责任部门协调性,形成良好的创新系统。成立项目部署专家小组,建立有针对性的征聘程序,选拔专业人员成为项目执行组成员。选拔完成后,展开对专家小组的专门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协助区域当局提升其项目设计和执行方面的能力。对于项目中涉及的初创企业与边缘群体受众,制定提升能力与兴趣的特色课程,包容性创新项目中强调扩大实践规模,但在准备实施更大规模的项目前,应展开试点工作★,防控风险,强化管理,累积经验,为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包容性创新研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主要集中在英、美、荷等发达国家,学者间的合作研究也以英★★、美两国学者为主,而本应更关注该话题的发展中国家则稍显滞后。国外学者对包容性创新的研究更为成熟,主要涉及理论框架★★、体系建设、案例研究、路径探析等重要领域。杰拉德·乔治(Gerard George)等论述了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框架、研究议程,将包容性创新视为一种过程与绩效的结合,强调价值的创造与合理分配。克里斯托弗·福斯特(Christopher Foster)等认为必须修改创新系统框架的常规内容,以肯定包容性创新的特定功能★★★,从而促进包容性创新的发展★。在案例研究方面★★,学者多以包容性创新实践丰富的印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非洲国家为例。基斯·斯旺斯(Kees Swaans)等则以印度、莫桑比克为例★★,探究创新平台的形成与功能★★★。R.桑德拉·希洛(R.Sandra Schillo)等则从“人员,活动,成果和治理”四个维度考量发达国家对包容性创新的建设。与国外相比,国内的包容性创新研究则稍显滞后。在理论构建方面★,吴晓波、姜雁斌从社会排斥角度提出了通过创新降低壁垒、提升能力以及制度变革来促进包容性创新的发展。高太山等则以包容性创新主体★★、需求★★★、支撑条件、环境和产出五个要素构建了区域包容性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至于案例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多将包容性创新理念与中国扶贫相联系,将包容性创新理念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探索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包容性创新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对于东南亚地区的包容性创新发展研究仍有所欠缺,然而★,东南亚地区的包容性创新发展问题却需提升重视程度,亟待解决。
★“包容性创新★”理念强调主体层的全民参与★★★、过程中的机会均等★★、内容上的全面均衡、结果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也促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以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核心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下文简称《议程》)的落脚点就是包容性,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统筹兼顾与可持续发展。以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保证绝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致力于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与减少不平等,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包容性创新则是使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包容性的核心——人人参与、贡献且受益于此。各国政府在《议程》中承诺将技术作为至关重要的执行手段,以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来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并为此启动《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设立的技术促进机制,以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容性创新使《议程》的重要内容与执行手段实现了统一,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道路选择。在利用包容性创新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中,东南亚地区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将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包容性技术和创新政策纳入主流★,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或者科技创新政策时融入包容性,并设立相关的部门和机构——科学、技术和创新部,区域包容性创新中心,希望通过科技与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促进社会公平。
创新项目本质上就需要多部门联动★★,多方参与处理得好★★,能将各方力量汇聚到项目发展上★★,推动项目进程。创建创新系统最关键的是跨越一系列规则和制度框架控制的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在多方联动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系统内部机制的协调问题,实现上下联动、内外联动★★★、横向联动的目标。
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是包容性创新发展的“指南针”。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将“包容性创新”理念融入以创新为主导的国家发展战略★★★,强化战略规划与宏观统筹★。以国家为主体,建立统筹规划的组织结构★★,制定相关政策,为区域的包容性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指引,激发社会包容性创新的活力。
菲律宾的区域包容性创新中心积极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项目提供资金和非金融支持★★★。该中心除了向贫困人口或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教育★★,还注重为从事与包容性相关的创新项目的初创企业创始人运行孵化项目★。缅甸的仰光创新中心作为政府发起的孵化器,旨在为缅甸的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吸引更多人员成为关系经纪人或者参与创新过程的设计与执行,其作为极具包容性的空间,旨在推动缅甸的创新议程★★。孵化器中的初创企业多以社会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它们的创新往往是解决那些被排斥或得不到充分服务的边缘群体所面临的挑战。提供孵化服务仅是其中一项推进工程★★★,创新产业集群则是更大的尝试★,是一种“政府(公共机构)—企业(产业)—大学(科研机构)—用户(市民)”的“四螺旋”创新范式★★★。鼓励区域创新活动是印尼当前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创新集群项目由印尼科技部领导,它将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工业界和当地社区聚集在一起★★★,通过资助研究机构与当地工业和农民团体合作★,开发和转让基于当地现有资源的创新产品。广藿香油创新集群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研究机构提供可提高质量与产量的生产技术,科技部提供资助,由此建立广藿香油创新集群中心。该中心将研究人员与政府行为者★★★、工业界★★、当地农民聚集在一起,在支持中小企业将广藿香油商业化的过程中,也让农民参与其中,使他们能够在商店或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这种模式在助力研发机构和企业将区域内高质量产品商业化的同时★★,也为当地普通民众创造了更广泛的利益。
在政府与外部利益攸关者之间,坚持政府的统筹地位,积极发挥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二者在项目中内外联动的效率。创建更具包容性的创新系统的关键点就在于推进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以透明的方式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将各种技能★★★、经验和能力带入创新决策过程。决策过程的完善是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NESTA将公众参与创新政策制定的七项原则总结为组织、目的★★★、参与者与方法四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公众在塑造科学★★、研究和创新中应扮演的角色的空间。
以知识与科技为主题的★★“工业4.0”同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价值导向的“创新3.0”相辅相成,成为东南亚地区各国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以创新为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提升经济实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创新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统筹各领域的科学发展能发挥创新的包容性★★,实现经济实力的提升★★、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因此★★,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为包容性创新发展解决了方向性问题。
首先,创新的重要来源——大学与研究理事会★★★,作为区域协调组织对包容性创新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责涉及教学、研究与推广(推动知识走出学校)★★,而研究理事会则更多侧重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研究成果的传播★★。它们作为创新系统的要素,创造、传播知识以促进发展,被视为创新价值链的供应方★★★,但事实上,其在推动包容性创新进程中的作用仍有待加强。究其根本在于这些机构大多数建立在对教育目标——学术卓越的追求上,活动也多涉及学术,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意愿相对较低。有些研究人员对包容性创新活动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是★“非学术性活动”,不会提高研究人员的学术声誉★★★。这种★★★“学术至上★”的思想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人员在包容性创新方面的探索,阻碍了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对泰国创新情况的研究中发现,公共资助的研发项目是基于研究人员的学术兴趣而非经济和社会的需求设立的★,这些研究项目以发表期刊文章为目的★★。因此,研究成果往往没有太大应用价值,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东南亚各国积极借鉴日本“一村一品”(One Village One Product,OVOP)项目的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制定农村发展策略,鼓励低收入群体参与创新活动,同时促使创新成果扩散到所有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的创新机会和能力★★★。泰国的“一镇一品”(One Town One Product★★★,OTOP)项目以推广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业和特色农业产品为出发点,各镇评选各自★“特色招牌”产品,经评选后注册为“OTOP★”产品并大力推广,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实现区域的包容性创新发展。“政府扶持★、智力支持、旅游推进★★★”三位一体的模式有效汇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项目产业链的建构★★★。在政府“一镇一品★★”委员会的指导下,各镇自主选择主导产品开发;政府鼓励大学生和科研机构为产品的制作开发与宣传推广提供智力支持;通过电商与旅游两大主要路径实现产品的销售,其中泰国政府还专门开通了★★★“OTOP★★★”产品营销网。该项目设置了手艺培训班★,在学员的选择方面着重照顾低收入群体★,积极推动其参与项目,掌握技能,自食其力改善生活。项目的发展在推广地区产品★、创造就业机会、减轻贫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菲律宾政府也在“OTOP 2020愿景”会议上肯定了“OTOP★★”项目的成果★★★,并强调其对促进国家包容性发展的积极作用★。该项目在2019年成功提供了10819项中小企业援助★★★,6771项产品开发服务★★,项目销售额达14.07亿菲律宾比索,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经济的包容性。马来西亚的“一区一业” (Satu Daerah Satu Industry)、越南的手工艺村,都是其政府积极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和实现发展资源创新开发的重要举措。包容性创新理念有助于推进农村脱贫,可将传统经验与新型技术相结合★,鼓励更多的人、地方和部门参与创新经济,使其成为包容性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在参与中提升自身创新发展的能力★。
其次★,中小企业对于包容性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仍存在理解偏差★★。虽有部分科技初创企业坚持以科技为基础、社会为导向,在发展中将科技创新的应用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获得商业利润,实现企业发展。但仍有较多企业对BOP群体市场潜力的认知有偏差,而且将包容性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未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强调包容性创新的重要性。
刘静★★★,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及东南亚国际关系
正确而深刻的思想认识是战略得以实施和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东南亚地区在战略制定上,肯定了包容性创新的重要性,但如何将政策意识转化为主流价值以增强目标群体的参与却是更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认知问题中主体众多、问题多样的特点就决定了宣传教育必须注重主体的针对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决策者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宣传策略★★★。
在开发方面,如何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成为项目成功的先决条件。调研发现,在推动那些可能从包容性创新项目或政策中受益的人参与其中方面★★★,东南亚地区的政府机构所做的努力还不够,以致在受益群体中出现了“被创新”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初创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方面,没有很好地把握BOP群体的市场特点★。产品虽创新,但在包容性方面仍有欠缺★,忽略了包容性创新产品的低价格与可接受性的特点。在认定方面,当项目涉及多个利益攸关方时,分歧增多,难以达成共识★。世界银行资助的“越南包容性创新项目★★★”中,一些初创企业在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时,在项目认定上就出现了分歧★★★,政府以不符合包容性创新要求为由拒绝资金申请。当项目符合要求后,初创企业也经常遇到烦琐行政程序的困扰。至于执行方面,能力欠缺问题仍突出。项目确认后★★★,在实际执行中★,部门权责混乱,分工不明确,且有时目标群体在项目承担上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阻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经合组织通过对包容性创新的国际案例展开分析,揭示了包容性创新的核心目标就是解决经济中由于不平等和排斥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问题,并肯定了包容性创新产生的积极效应,然而聚焦、落后产业及地区的包容性创新政策,往往面临思想、标准与能力等方面的诸多具体挑战★。由此可见,包容性创新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仍存在不足。东南亚地区本土化的创新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但在包容性创新发展的探索之路上★★★,该地区也同世界上其他地区一样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现实挑战★★★。
首先,因地制宜进行项目开发★。包容性创新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固然重要,但如何实现与当地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创新也同样需要思考。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一味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未必会产生良好效应。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参考,但不能原封不动照搬照抄,只有以当地发展状况★★★、人民需求为出发点的措施,才是适宜当地发展的包容性创新,量身定做本身就是包容性的一种体现★★。东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异。新加坡作为区域内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包容性创新方面具备较他国更明显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应强化数字经济的包容性;而缅甸、老挝等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在包容性创新方面就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水平与当前所面临的最为急迫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处理好基础设施、农业发展与减贫之间的关系。这些国家虽然渴望利用创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包容性创新的节奏可能相对缓慢★★。因此★★,在包容性创新项目的开发中,务必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地选择创新项目★★。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需求侧助力包容性创新发展。在决策过程中首先让目标群体发声★★,了解其需求与目标★★,在决策过程中需求表达优先成为项目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项目具备市场与活力的关键★★。
【作者简介】 朱陆民,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美国问题研究中心湘潭大学研究基地主任,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华侨华人及东南亚国际关系。
原标题★★★:《集刊|朱陆民 刘静:东南亚包容性创新发展的路径、挑战及对策建议》
包容性创新项目的管理主要涉及开发、认定、执行、评估等方面,希克斯·理查德(Heeks Richard)等也提出“包容性创新阶梯”的概念★,从意图★★★、消费、影响、流程★、结构、后结构这六个层次去理解包容性创新。包容性创新项目的成功绝非易事,东南亚地区也同样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南亚地区在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发展的★★“包容性”问题亦更加突出。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未导致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同时,经济的增长也没有带来自动减贫。地区的基尼系数仍处于较高水平,地区贫富差距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包容性创新发展的选择既有利于促进域内国家推进社会公平,也有助于相关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区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教育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也提升了其包容性创新发展道路探索的可能性★★★。研究东南亚地区包容性创新发展,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绝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还能探索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与东南亚地区包容性创新发展的融合,为建设关系更为密切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思路。本文就东南亚地区包容性创新发展的路径展开分析,探究其道路选择及所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在政府内部★,包容和创新的责任由政府的不同部门承担,且项目清单缺乏优先次序。推动创新的主要是负责国家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方面的经济部门,其工作侧重点更多在于“效率”层面★。至于不平等、贫困和社会福祉等包容性问题往往由社会事务部门承担,其职责使其关注点落到了“公平”层面。实现包容性创新发展★★,就需要经济部门与社会部门在“效率与公平”两个层面通力合作,但在具有跨部门性质的项目中,部门的多样性引发的潜在利益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创新的推进。同时★,政府内部还存在目标清单不明确且缺乏优先次序的问题。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审议小组就曾指出了泰国创新体系存在的六项治理问题,即政策的战略驱动力匮乏、部门职能重叠★、监测与评价不足、行动清单缺乏优先次序★★★、私营部门参与性低、系统混乱★★★。同样,越南的创新系统也存在类似问题★。部门的协作性差、目标清单不一致、一些目标过大,缺乏执行资源,导致执行机构无法采取行动或者协调空间狭窄等问题。在包容性创新项目中,虽有政策支持,但政府内部的组织建设仍存在不小问题★★★,影响项目推进★★。
政府外部的各利益攸关方,则需主动加强交流★★,建立创新联盟,发挥横向联动的合力作用。大学和研究委员会的成员增加与非政府组织和商业公司的接触,三方交流对于资金支持、项目开发与推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智力机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往往能带来资金与技术支持,知识成果借商业公司这一媒介传播到社会,从而实现知识成果的社会化,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增强协调性的关键在于建立并优化区域包容性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内包容性创新的规划和协调机构,基层创新机构与国家创新委员会应共同协作,引导区域内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包容性创新★★★。
★★“30泰铢计划”的泰式医疗保险主要针对农民与流动人口等中低收入人群★★,参与该计划的国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每次仅需30泰铢挂号费即可得到基本卫生医疗服务★,该计划在泰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30泰铢计划”深刻地体现了“公平”与“可及”的精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群体的医疗卫生状况,而且进一步促使医务人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分配。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使人们在许多方面受益。健康保险增加了获得基本健康服务的机会,尤其是减轻了低收入家庭保健费用的负担★★★。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健康状况的改善对低收入群体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基础医疗卫生层面的创新探索作为区域内国家利用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创新对于满足低收入群体需求的深刻意义★★。
在政府内部,明确目标,协调合作,实现上下联动。政府的资源与能力是相对有限的,在推进包容性创新进程中★★,就必须把明确目标摆在突出位置,确定优先次序★★。将已有的资源与力量投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项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机构的资源与能力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包容性创新政策★★★,并围绕创新政策开放优先级确定的流程,是增强创新政策包容性的重要选择★★★。另外,深化创新体系改革★★,组建专项决策机构。负责包容性创新项目的相关部门应在机构集中指导下,统一认知★,协调行动。在思想层面★,加强沟通交流,深化认识★,在项目合作上达成共识,深刻把握包容性创新的理论认知。在实践方面,深入贯彻,权责统一,分工明确★★★,携手同行,共同推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部门协作应成为常态化操作,而非例外。
最后,项目的评估应贯穿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组建经验丰富、具有专业审计资格的评估团队,在项目开发前评估项目实施背景★★,评估执行机构的能力★,确保项目的可行性,预测项目可能出现的情况。在项目认定与执行中,发挥监测指导作用★★,推动项目稳步前进★。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成效进行评估,总结得失★★,累积经验。总而言之,任务清单★、绩效考核★★★、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组织机制建设与包容性创新议程应相匹配,这样才能为包容性创新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组织、制度保障。
“远程医疗★”深刻地改变了印尼的医疗保健,有效地满足了偏远地区民众的医疗需求。哈洛多克(Halodoc)作为印尼重要的医疗保健平台★,致力于成为印尼人民唾手可得的第一保健中心★★。该平台使患者能够在网络上直接联系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从而有效减少就诊时间与成本。该初创公司积极主动为偏远省份遭受自然灾害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的远程医疗服务,有效地创新了帮扶方式,保障了受灾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印尼医疗与社会保障局(BPJS Kesehatan)已与该平台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政府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推动医疗服务覆盖范围的扩大,缩小印尼各地医疗机构在服务覆盖人口与可及性方面的差距★。印尼通信与信息部部长鲁迪安塔拉(Rudiantara)表示:★“政府和企业需共同努力创建一个数字化的医疗生态系统★★★,要具有包容性,惠及印尼各阶层的人民。”政企合作将有效发挥各自专长,实现优势互补,使医疗服务更具包容性,惠及更多民众。
包容性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两方面,其实现方式大体上分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举措及自下而上的创业计划。近年来,东南亚地区逐步成长为全球一支重要的新兴创新创业力量★★,地区各国践行包容性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出了区域创新发展之道。从域内到域外,利益攸关方携手创建包容性创新系统★,积极推进区域发展★★★。
相关推荐